简述《瓦尔登湖》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

读完《瓦尔登湖》,感触颇深,从我的一堆笔记里就可见一斑。我相信100个人会读出100个瓦尔登湖,因此我不想在此讲述我的阅读感受。其实阅读时我注意到大家对这本书的看法非常极端:一种认为它枯燥乏味难以阅读,一种认为它字字珠玑不忍释卷。我认为这和本书复杂的时代背景与哲学基础不无关系。因此我尝试梳理这些关系,简单地回答一下“为什么《瓦尔登湖》如此难读”。

下图是与《瓦尔登湖》相关的历史与哲学概念,后面将依次介绍。每个段落前面标上相关的数字,标明该段落所涉及概念。

images

①《瓦尔登湖》成书与1854年,书中的故事发生在1845-1847两年间。不过要追述其背景,还要从美国政治独立、人民的身份认同意识觉醒说起。熟悉美国史的朋友都应该了解,美国在1776年建国后立即与英展开了七年的战争,随后它的经济迅猛发展,但是民众在文化认同上仍然和宗主国保持联系,亲英势力依然存在。随后又有美英间又爆发的几次战争激发了美国人民的国家意识,促进了心理上的独立。这一趋势于1841年哈里森总统去世达到高潮。他是最后一位出生于殖民时期的总统。此时的美国,大部份民众出生于独立之后,因此大英帝国不再是其国民身份认同的要素了。

② 随着政治的独立,美国文学也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。在建国初期,美国文学被英国文学垄断。这个时期的确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家和作品,比如伴随战争与政治独立斗争而诞生的《独立宣言》和《常识》等,以及纯文学作品《纽约外史》、《见闻礼记》等,甚至有大名鼎鼎的爱伦坡的作品。不过这些作品都在模仿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风格。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,很多美国作家都在探索到底什么才是“美国”的文学?1837年,美国文学家、思想家爱默生发表了题为“美国学者”的演讲辞,宣布美国文学已经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,并且告诫美国学者不要盲目追随传统与刻意模仿。这个时期诞生了真正的美国文学,比如麦尔维尔的《白鲸》,霍桑的《红字》,斯托夫人的《汤姆叔叔的小屋》等。当然,在这些闪耀的群星中,最引人注目、最耀眼的还是梭罗,以及他的《瓦尔登湖》,以至于爱默生称他为“美利坚的雄狮”。

③④ 在美国文学走向成熟与独立的路上,有一种思潮始终与之相伴,它就是“超验主义”,它是指“人可以超越经验和科学,直接获得真理”,正如爱默生所说“相信你自己,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适合的东西对于一切人都适合”。“超验主义”即使一种文学流派,也是一套哲学体系。从文学的角度上讲,超验主义是浪漫主义的延伸,它认为词语是自然现象的表征,而自然现象又是灵性的表征。自然界万物都有象征意义,它是精神世界的体现。超验主义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,接受它的影响,在精神上不断完善。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作,《瓦尔登湖》里有大量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描写,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体会作者观察自然的同时,就是在完善自身的“灵性”——通过感悟获得至上的真理。所以梭罗那些巨细靡遗(而且行文优美!)的刻画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④⑤ 另外,自然灵性也是对工业革命的一种反思。梭罗所处的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尾声。他并不反对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效率的提升,但他担心的是生命的质量并不能随着效率的增加而得到改善。不得不说,这个担忧至今依然有效。

③⑥ 超验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,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。它包含两个观点:个人主义、挑战理性和权威。超验主义属于唯心一元论,也就是上帝和世界是在一体的,万物皆有“神性”。每个人体验“超验”的权利和机会都是平等的、一致的,应该被尊重和承认——这也是“个人主义”的理论基础。个人主义所推崇的人人自由且平等,个人价值超越传统、宗教与政治而之高无上,这些价值观与超验主义如出一辙。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中多次表达了人人平等的观点,以及对奴隶制的批判。很多书评都谈到了这个问题,在此不赘述了。

③⑦ 超验主义也在挑战理性和权威。它崇尚直觉,主张人可以超越感性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。超验主义挑战的权威,主要是指清教树立的上帝的权威。对于宗教,爱默生曾经直言耶稣只是一个人,不是神。梭罗也多次把圣经说成“一本老书”,其对宗教的蔑视是相当明显的。梭罗的年代,是科学高速发展与宗教快速土崩瓦解的时代,每个人都承受着信仰的缺失以及发展产生的困惑。因此梭罗的书和思想未尝不是对当时的人的一种安慰。

所以,《瓦尔登湖》的确难读,因为它诞生于一个整个社会都处于迷茫的时代,希望为当时的人指出一条路;它是美国文学走向独立的巅峰之作,它也是超验主义的集大成之作。前面每一条评价都会让一本书变得沉重,何况《瓦尔登湖》要身兼数职。以至于当时的美国社会并没有广泛认可这本书。不过经典的魅力就在于时隔近两百年后的今天再去读它,依然会被它震撼、被感动。如果你觉得难读下去的时候,坚持一下,就像尼采说的,“爬到山顶的人,才能享受到上面清新的空气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