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腾飞老师从来不看古装剧,因为无论剧情、服道、对白都很“扯淡”,比如下面的“封神榜”影视作品们。
不过,对于那些正规渠道的历史知识,我还是坚信不移的,比如夏商周三个朝代、大禹治水、孔子的各种言行等等。这种想法直到我读到这本书200页左右的时候就颠覆了。
当然,被颠覆的并不是某些事实的真假,而是通过获取事实背后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。
比如说,下面的截屏来自于易中天老师的一次关于夏商周历史的直播。易中天老师谈到这三代的真实性国际学术界是有争议的,于是一些网友沸腾了,其中一位发了弹幕“尧舜禹都被孔子称为盛世的,你质疑不存在?”
易中天老师的直播和网友的弹幕
我们暂且深呼吸来消解对这位傻呼呼网友的鄙视,不过这个观点确实是比较普遍的。他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,“孔子说尧舜禹是圣人,他们所在的时代是盛世”。
我们来看看,尧舜禹三人里面,离我们最近的是“禹”,他于约B.C. 2000年左右建立了夏朝;而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,活跃的年代是B.C. 500年前后,所以,如果孔子真的说了这句话,他其实是评论了他所处时代前1500年的事情。
这个跨度,就像2022年的人评论隋唐初年的事情差不多。而且隋唐时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、文物,而现代人有足够的技术可以获取并分析它们。但是,尧舜禹时代还没有文字留给后代,而孔子的时代也没有像碳十四测年这种手段。所以,孔子这样说的可信度能有多大呢。
让我们再退一步,假设在某些文献上确实白纸黑字地写下了“孔子说尧舜禹是圣人,他们所在的时代是盛世”这样的结论吧。
写下这个结论的可能是个现代的历史学家,他不能凭空编造出来,而是参考其他历史文献,比如某篇民国的历史学术文献,后者可能是民国的一位学者研究了明朝的史料得出的结论,而后者可能是明朝的史官注解了汉朝的《史记》的结论,而《史记》为了合理化汉王朝制度,在一定程度上对春秋战国的史书进行了“修缮”。最后,即便是战国的史书,各个国家为了解释自己对领域支配的正当性,也对孔子的言行做了大量的“取舍”。况且,从战国时代的史书成书的时空背景来看,孔子差不多是个两三百年前的外地人了。
于是,我们今天读到的孔子,大概经历了孔子本人、孔子弟子、春秋时期的史官、战国时期的史官、汉朝史官、宋明时期的理学家、清朝的企图回归朴素汉学的史学家、近代与当代的史学家的不断的调整。这些调整,大多是为了迎合当时的“政治需要”和“文化思潮”,比如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、为统治纲领找到圣人的发声、为了激发民族的自豪感等等。
所以,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如同年轮一般的层层裹挟的“事实”。
不幸的是,大多人能囫囵吞枣般地获得一些“事实”已经实属不易了,谁还有兴趣研究背后的“历史”呢?这本书至少努力做到了。它透过不同时期的史料,为读者展现了一段真正的“历史”。作者认为当下对夏商周春秋战国的历史研究,过多地依赖于汉《史记》及之后的材料,因而受到自秦帝国开始的“天下”情怀的影响,故意扭曲了很多事情。所以,应该从春秋、战国时期各国的史书中寻找相同历史事件的记录,相互交叉验证,来揭示真实的历史。
事实上,《史记》以前可用的文字资料并不多。因为文字出现在商晚期,周克商后,周继承了文字,但是直到春秋时代,文字还主要是一种记录祭祀的工具。直到战国时代,文字才从祭祀工具变为一种行政工具,用来记录行政文书和日常事件、编写统治者的身世等,这些也就成为后世史书的材料了。
尽管文字资料并不多,但是各国出于各自的目的,对同时代的事件、对各国的短期历史、对远古的“夏商周”的历史的记录也不尽相同。
而历史学家要做的,就是去除史书中的“后世性”对言论,还原真实的历史。
比如,大家耳熟能详的“大禹治水”的故事,作者至少分析一下几分与此段历史相关史料:《史记 夏本纪》、《尚书 舜典》、《尚书 禹贡》、《墨子 兼爱 (中篇)》、《容成氏》、《周礼》、《日书》,其中多则百字,少则只言片语。而在这些记录中,对治水的位置、过程、效果的描述都不尽相同(这本身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)。
不过,真正挑战大家约定俗成的共识的,是秦简《日书》中,将禹塑造成了“行神”,即保佑旅人不受邪魔鬼怪伤害、一路平安的人。这个和战国时代,社会物资变得充盈、人的移动变得频繁、道路也变得完备有关。而“治水之神”,实则在各地的神话(在战国时代的人眼中,治水年代的事情已经可以算作神话了)中均有不同的形象,这在后期逐渐地与“行神”大禹何为一体了。这种“合体”很有可能源自于统治者对塑造“明君”的需要。
上述只是本书中众多篇章的一个小例子。
除了对史实近乎变态的考证,书中还提出了一种从夏到秦帝国的社会发展模型,即从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后被夏商周继承的“文化地域”,发展为战国时代成熟起来的“领土国家”。“文化地域”和“领土国家”的政治形态有着本质的不同,区别在于“中央”统治“地方”的方式是依靠联盟见的口头约定,还是基于文字的行政文书和律令。显然后者是更加成熟的政治结构,不过它是基于文字使用的推广的,即文字不再只作为记录祭祀的工具,而用于书写管理国家的各种政策法律。
我个人认为上述的理论还是靠谱的。
最后,再说点儿和这本书的内容不直接相关的事情。这个其实和前面易中天老师的那次直播相关。当易中天老师谈到“国际历史学术界”对“夏商周”的真实性存在质疑时,激起了很多网友激烈的言辞反驳。其实,想我前面提到的,历史就是要承担一定的当下时代的政治诉求,比如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。当我第一次读到“夏商周”不是一统天下的王朝,只是一个省市级部落的时候,也有些不舒服。但是,历史终究还是科学,就让它交给科学去解释吧。
一个时代的人的自豪感,应该来自于这个时代的人做了什么。用几千年前不靠谱的成就取悦自己,其实是对当下的自己最大的不自信。
我相信,“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”中的“史”必须是严肃的历史,而不是被意识形态裹挟的事实。